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压力容器分会 承办: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编辑出版:压力容器杂志社
名誉社长:陈学东 社长:崔军 主编:王冰 副主编:肖必宏 责任编辑:张晓丹 李风琴 刘昭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58/TH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4837 国内征订代号:26—10 国外发行代号:M1529 单价:8元/期 全年:96元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888号 邮 编:230031 编辑部:0551-65335515 主编室:0551-65335846 E-mail:ylrq1984@163.com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安徽省优秀期刊二等奖 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第五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学会工作成果奖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引文数据库(CSD)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CSAC)
采用Fluent软件对一种新型叠片式油冷却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选取代表性的结构进行建模,针对翅片间距、油流速及油种类进行分组模拟。从模拟结果中得到各参数对对流换热系数和压降Δp的影响情况。用传热综合因子η来评估传热效果的好坏,确定最佳的参数匹配。研究结果表明,进口速度为0.4 m/s,翅片间距b=2 mm时,选择DTE24型冷却油可以达到最佳的传热效果。研究结果对工程设计以及试验研究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建造了2口试验储气井,对储气井实施了抗拔力测试。得出规格Ф244.48 mm×11.05 mm×71 m试验储气井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大于2932.5 kN,规格Ф177.8 mm×10.36 mm×23 m的试验储气井的抗拔极限承载力为1299.22 kN。当各井段地层信息完整,且经过有效固井,储气井极限抗拔力可采用文中式(2)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正>《焊接技术》杂志是由天津焊接研究所与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介绍焊接技术发展新趋势、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内容的专业期刊。继1993年之后,连续入选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已入编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被选为金属学、金属工艺学科的核心期刊;1996年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荣获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奖;自1995年至2009年,在天津市科技期刊评估
<正>(邮发代号:4—183)《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杂志创刊于1963年,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和失效分析分会会刊,是国内理化测试专业领域最早、且具权威的一本应用类技术刊物,多次获得国家机械行业和上海市优秀期刊奖,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科学院《中国物理文摘》引
<正>(邮发代号:82—411)《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家级技术刊物,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中国锅炉水处理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45/TK,国际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 1673—257X。月刊,大16开本,每期定价20.00元,全年定价240.00元(含邮寄费)。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
<正>(邮发代号:24—7)《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杂志创立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双月刊。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与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央级期刊,是我国锻压行业科技成果、产品信息交流的重要园地,中国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领域知名权威期刊。1981年以来曾多次荣获机械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奖;1992年荣获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科技期刊二等奖;历届山东省优秀期刊;历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邮发代号:26—111)《包装与食品机械》杂志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安徽省优秀期刊。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首批《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等。《包装与食品机械》杂志主要报道国内外包
针对大型立式储罐地震响应和减震措施问题,利用流体力学速度势基本理论,根据储罐储液与罐壁的边界条件,导出了储罐振动的总速度势表达式;考虑浮顶板振动问题,对速度势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隔震储罐体系的简化力学模型和运动方程,并以10万m3大型储罐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大型储罐采用基底隔震装置,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基底剪力和弯矩等地震响应明显下降,大型储罐采用隔震技术后,减震效果明显,上部结构可以按低烈度进行设计。
针对传统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压降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六分花格板换热器。建立了六分花格板换热器的物理模型,应用CFD技术,对六分花格板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将结果与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壳程进口流速下,六分花格板换热器压降为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64%,壳程进口流速较低时两者的换热系数相差不大,综合性能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提高40%。
通过对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腐蚀试验标准中弯曲试验参数的分析和实践,认为弯曲参数的选择对试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建议现行标准中存在的不恰当的条款作适当的修改。
膨胀节迄今已有一百多年设计制造的历史,其设计研究也趋于成熟,许多国家对膨胀节的设计、制造、验收形成了相应标准规范。对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压力容器用膨胀节标准进行介绍并进行相应分析。
压力容器用不锈钢几乎全为奥氏体不锈钢和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在ASME-2011a,EN 13445:2009及GB 150—2011压力容器标准中所采用的奥氏体与双相不锈钢的所有牌号中,含氮钢牌号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3.4%,76.4%和60%。在不锈钢材料标准中所有的双相不锈钢(指1971年后研制的牌号)、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以及超级或特超级双相不锈钢中的氮含量基本均为0.1%~0.6%(称其为中氮型不锈钢)。EN 13445:2009规定可用于-273℃的奥氏体不锈钢10个牌号均为含氮钢。本文讨论了氮在不锈钢中的溶解度与含量、含氮不锈钢的类型、氮对不锈钢性能与组织的影响以及含氮不锈钢在压力容器中的应用。国外压力容器标准中N=0.1%~0.6%的中氮型奥氏体不锈钢已成为最重要的高性能不锈钢。这些钢在中国压力容器标准中尚未采用。而ASME-2011a中已用12个牌号,EN 13445:2009中已用14个牌号。中国仅在GB/T 20878—2007中已有23个牌号,GB/T 4237—2007(或GB/T 3280—2007)中已有13个牌号。本文建议在此基础上可进行更多的压力容器的应用工作。
为了对表面损伤的CNG-Ⅱ复合材料气瓶进行安全评价,从理论分析、数值分析及疲劳裂纹扩展三个方面对复合材料损伤的典型研究进行总结。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比较,得出应从损伤区的应力分布出发,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出损伤区周围的应力场及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通过复合材料的Tsai-Wu强度理论以及W-N剩余强度预计模型的相关断裂准则得出复合材料层失效的临界裂纹尺寸,最后利用疲劳裂纹扩展中裂纹扩展速率da/dN与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范围ΔK的关系式,经过迭代求得裂纹从一定初始尺寸扩展到临界尺寸所需要的循环次数的结论。
危险化学品储罐溢流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虽然传统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能辨识潜在危害,确保化工厂工艺单元的安全,但是它不能捕获工艺过程的波动或工厂变化引起的风险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事故的主要原因。采用贝叶斯理论更新系统失效概率,首先采用事件树分析方法构建危险化学品储罐溢流的潜在场景;然后利用确定性方法估计三种可能后果的概率;最后,应用危险化学品储罐溢流事故十年的前兆数据,采用贝叶斯理论更新各场景的动态概率。实例分析表明,系统失效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对于随机载荷下疲劳长裂纹扩展构件可靠性分析,传统方法存在一些不足。在假设载荷加载历程服从某随机过程的情况下,利用Paris公式,得到了历次加载的裂纹扩展长度及相应的强度指标;然后利用载荷—强度干涉模型,得到了构件的动态可靠度,并基于蒙特卡罗仿真方法,介绍了其具体的实现过程;最后,在假设载荷加载历程服从Gamma过程情况下,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研究了X70钢级减少或不添加价格昂贵的Mo等合金的螺旋焊管的化学成分、组织及性能,以及优异低温韧性钢管的焊材、焊接工艺。结果表明,研制的低成本钢管达到技术条件的要求,其包辛格效应值较小,为8 MPa;钢管周向弹复在30 mm以内;-29℃的管体横向、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夏比冲击功均优于西气东输二线技术条件X70钢级钢管的指标,并成功应用于国外管道工程。
<正>《压力容器工程师设计指南》是由原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计分委员会组织编制出版的一本技术指导性文献,曾在我国压力容器行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对GB 150—89设计计算内容的正确合理应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随着压力容器技术的发展和设计高参数化、设备大型化,根据TSG R0004,GB 150—2011等一系列压力容器最新标准,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计计算方法专业委员会对原《指南》进行全面的修订,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